(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)
针对近日某国际期刊将107篇中国作者论文集中撤稿的问题,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召开新闻通气会表示,此次集中撤稿事件成因复杂,但相关部门将对查实存在问题的论文作者严肃处理,并向社会公开,形成“零容忍”的态势,坚决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滋生蔓延的势头。
上网搜索“学术论文”四个字,首先进入笔者视线的却是很多“代写代发”论文的小广告。不可否认,论文造假已成为当前学术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。
小到本科毕业论文,大到国际学术期刊论文,但凡有论文刊发需求,就有层出不穷的不法机构提供“一条龙”服务。表面上看,是一些人为了达到找工作、评职称、积累学术成就等目的弄虚作假造成的,但从深层次来看,除却论文造假者本身不劳而获思想的驱使,论文造假的产生也存在不少诱因。比如,现有学术评价机制的漏洞,可能让能力平庸者凭一众发表的论文成为名不副实的“专家”,而缺乏理论成果者却会因此多了晋升路上的“绊脚石”。在短期内出成果的巨大压力下,个别人无奈铤而走险,通过论文造假博得功名利禄。
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,离不开科研水平的提高,但科研水平的高低绝不单单取决于论文发表的数量。发表优秀理论成果并非不重要,也不能因个别的论文造假事件否定大多数科研人员的贡献。但要真正维护科研健康发展的环境,还需切实改进科研评价机制,提高论文造假成本,给造假者设置惩戒“红线”,让弄虚作假者无所得,让勤劳实干者有所获。